InsDaily-每日lnstagram最新資訊
本文授權轉自開始吧旗下自媒體:有束光
ID:onelight01
“又一部印度電影拍出了中國家庭的痛”。
4月4日上映的印度電影《起跑線》,再次讓中國人扎心了。片名源自“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”,這條起跑線就是教育。
父母們為了替孩子追求“更好的教育”拼盡全力,市區戶口、學區房、興趣班、推薦信、學校門口深夜排隊、暗箱操作……偏偏把象征公平的“起跑線”變成了一門生意,成了最最不公平的東西。
這樣的教育,真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期待的嗎?
天還沒亮,拉吉就被妻子從家里趕了出來。他打著呵欠,睡眼朦朧的從車里鉆出來,看著眼前已然拐了幾個彎的百米長隊,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。
“怎么還有人帶著睡袋來排隊,用礦泉水瓶接尿呢……”他狠狠揉了一把自己亂糟糟的頭發,小聲嘀咕著“這太瘋狂了”。
“一點也不瘋狂,這可是學校招生。”排在前面的男子突然回頭一臉嚴肅的回應了他。
當地的好學校招生,家長徹夜排隊,這樣的場景熟悉不?
在我們的新聞里,屢屢發生。若有已為父母的光友,可能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情。
而如此現實的一幕,又被印度人拍進了電影里——《起跑線》。
繼《摔跤吧!爸爸》擊中我們“重男輕女”的痛點后,
這部新的印度片狠狠抨擊了
我們當下更焦慮的問題——教育。
孩子只有接受了好的教育,
才能有好的未來,
這一點,印度和中國都認同。
電影簡介很簡單: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,為了讓女兒皮雅進名校,接受好的教育,想盡了各種辦法……
影片開場寥寥幾分鐘便交代了老爸拉吉的故事:裁縫店的窮小子努力奮斗,不但娶了自己心儀的漂亮女神,還當上了大老板,有一個可愛的女兒,生活自然是美滋滋了。
但一個現實的問題突然擺在了眼前:女兒要上學了。
老爸不以為然,上就上唄。可妻子不行,只能在雜志評選出的最好的五個學校里選擇一個。
為什么?因為在精英學校全英文教學的環境下,孩子們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語。
在我們國家,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,還是“階級”。
成為這個階級的一部分最好的辦法就是:在好的學校讀書。
其實在中國,也是如此,不是嗎?
這并不是夸大其詞。
?就連有錢人家的小孩子,
都以會不會說英語來決定交朋友。
可是,好的學校只收3公里范圍內的學生。
?他們要買學區房了。
對有錢的老爸來說,換房不是問題。
難的是如何融入小區里上層人士聚集的圈子,
讓女兒交更多的朋友。
為了這個目的,他們出盡了洋相,
但總算混出個臉熟。
可這都只是準備工作。孩子入學真正的難,還在后頭呢。
報完名之后,緊跟著的就是面試。學校不僅要考核孩子,還要從家庭背景、經濟實力、談吐思維等多方面考核父母。
父母能力不過關,孩子再優秀,也不會收。
因此在朋友的介紹下,夫妻倆帶著女兒去了專門的培訓機構。
女兒要開始參加興趣班,每天五門,全方位查漏補缺,因為她已經落后同齡人太多了;
父母也要參與培訓,著裝上要像個“有品位的有錢人”那樣,懂得說“冠冕堂皇”的贊美之詞,還要參加一次又一次的模擬面試,學會各種套路……
為了給校長一個好印象,他們特意把能買到的名牌都穿在身上了。反而被培訓顧問嘲笑了。
盡管如此,他們還是落榜了。原因很簡單:學校不會錄用店鋪老板的孩子。
其實夫妻倆并不是沒有受過教育,妻子米圖甚至可以說一口流利的英文。他們只是像大多數孩子那樣,在公立學校上學而已。
但現在,最好的教育資源都掌握在私立學校手中,公立學校已經變成了這樣:缺少桌椅,孩子們不得不坐在地上上課。
廁所簡陋,臭氣熏天
玩的樂器是孩子們
用掃帚、廢水桶自己做的
……
絕望之際,一道可以鉆的漏洞冒出來了。政府為了保證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,規定私立學校必須有25%的名額留給貧困生。
而從貧困學生手里搶一個名額,只需要讓自己“成為”窮人就行。
拉吉帶著妻兒決定暫時搬到貧民窟裝成窮人,只要騙過學校的上門檢查,立即搬回自己的私家別墅。
但就在這誰也瞧不上的貧民窟里,他們一家卻學到了好學校從來不會教給孩子的知識——善良和真誠,皮雅也交到了最知心的朋友。
明明是一貧如洗的鄰居,卻愿意把家里所剩不多的大米,辛苦掙來的工資分一半給老爸,讓他們能夠度日;
甚至為了替皮雅爭取機會,他可以冒著生命危險撞車碰瓷……
當老爸意識到,他要偷走的不只是一個名額,而是一個窮苦家庭的未來的時候,他的良心受到了拷問。
“一切為了孩子”,就這一句話,讓父母變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,而孩子未來也會變成被人討厭的樣子。
這就是這些父母所希望的嗎?這就是我們追求的精英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嗎?
拉吉做出了自己的選擇。(這個選擇是什么?我希望大家能去電影院了解)而電影之外的我們,又作何選擇呢?
2006年,一部名為《沒有起跑線》的真人秀在全網熱映。“贏在子宮里”“贏在射精前”這樣的話雖然聽來可怕,但還是有不少家長高度贊同。
其背后的根源,是我們的父母希望“孩子能過得比他們好”。于是,家長們親手把孩子本應快樂的童年變成了競技場,啟蒙班、興趣班、奧數班,音樂班,還有各種體育競賽,“你有我也要有”“大家都有的,我要更精”。
《沒有起跑線》視頻截圖
現實往往比電影所展現的更為魔幻。
學校門口徹夜排隊的家長 圖片來自中原網
學校門口排隊等候的家長 圖片來自網絡
圖片來自網絡
2017年,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刷爆朋友圈:
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里又好又厲害的。現在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,而像我這種父母都是外交官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,享受北京教育資源上得天獨厚的條件,對學習習慣和性格上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,每一步基礎打的牢靠,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。
所謂教育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,它曾經被視為打破階級壁壘的主要通道,是無數人渴望改變貧富差距的唯一出路。
而如今,我們親手把它變成了通過教育也無法改變的絕望。
當貧困變得世代相傳,誰還會相信教育真的能改變未來呢?
受教育本是人人都該享有的基本權利,當它變成了多數人都享用不起的奢侈品的時候,教育又意味著什么呢?
也許有人會說,這個社會就是這樣,你不拼,不能阻攔別人拼。但仔細想想,這種拼,實際上是放棄了道德和原則的“努力”,拋棄了這個社會本該有的公平和公正,游走在規則之外的黑暗角落。如蝕堤白蟻一般,一點點讓教育變得腐朽、潰爛,直到某一天,轟然倒塌。
可悲的是,這樣的事情,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。
從貧困階層爬上來的校長,竟也淪為了利益的代言人,教育分化的幫兇
在這個“寒門再難出貴子”,階級固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里,《起跑線》這樣的電影無疑給了所有中國人一記暴擊。
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質?我們究竟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?真的所有人都會在同一條起跑線上,等候發令槍響嗎?
《開講啦》的撒貝寧,曾經說過一個約翰·列儂的故事。這個后來成為披頭士主唱的人在小時候,和我們一樣被老師問過一個問題——
本文圖片來自豆瓣《起跑線》影頁,版權歸其所有
“你們長大了想當什么樣的人?”
列儂回答:“我想當一個幸福的人。”
老師:“你沒聽懂我的問題。”
列儂:“不,老師,你沒聽懂我的答案。”
你在焦慮的流行病中,有沒想過另外一種可能——孩子心目中的起跑線——他們究竟想成為怎樣的人。
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下小IN
因為某種眾所周知的原因,改名了
但他還是會每天分享lnstagram的最新資訊
長按添加訂閱
Share the World's Moments
InstaChina
▼